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举办第五届暑期讲习班
2021年7月7日至9日,第五届暑期讲习班在北京市赵家楼饭店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下属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与外交政策研究室联合举办。
本次讲习班的主要授课内容为: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国际关系类学术刊物稿件选择方式与流程、中文时事评论文章的写作与投稿技巧、名家谈研究方法与治学体会等。经过选拔,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等专业研究的数十位青年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从20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参加了本次暑期讲习班。
本次讲习班受邀嘉宾及其主讲的题目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的《“天下主义”:诞生与发展》,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庞珣的《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技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的《国家安全的国际经济政治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徐进的《学术刊物稿件的选择与处理》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论》,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杨原的《国家行为多样性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与《批判性阅读、信息迁移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外交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肖河的《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论文写作体会》,外交政策研究室首席研究员薛力的《时事评论文章的写作与投稿技巧》;FT中文网公共政策主编刘波的《时事评论文章的写作与来搞选择》。
杨原博士在主讲《批判性阅读、信息迁移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时,从何为创新、如何提出新问题以及给出新的答案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他提出,创新=提出新问题+给出新答案。其中提出新问题意味着发现已知和未知的边界,能激发起自己和同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才是好问题。为提出好问题,首先应该掌握足够的信息,然后有意识地调动、对比已知信息,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给出新答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间发现相关性和相似之处,并将有相关性和相似性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
在主讲《国家行为多样性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时,他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如何研究国际关系,特别是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他重点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从多样性的角度去研究国际政治?从多样性的视角看待国际政治,会有什么不同?从多样性的视角研究国际政治,我们该怎么做?他认为,国际政治现象本质上是差异化的,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解释特殊性,而不是寻找和解释相似性。从特殊性的视角研究国际政治,得到的认识会比从相似性视角得到的认识更贴近国际政治的真实状态。从特殊性视角研究国际政治,应该从经验困惑而不是理论或概念入手,一视同仁地看待任何时期、任何地区的国际政治现象,在承认和理解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找差异性背后的一般性。
赵汀阳研究员主讲“名家谈研究方法与治学体会”第二讲——《“天下主义”:诞生与发展》。主持人薛力提到,目前的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此外还有英国的国际社会理论等。近年来,中国国关界学者提出了共生理论、道义现实主义以及关系理论。赵汀阳研究员则进一步从政治哲学角度来思考世界问题,为未来世界秩序提供了一种哲学理论。
赵汀阳研究员提到,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后,康德的永久和平论遇到了困难,因为其强调的是具有共同知识、文化、制度的共和制国家构建永久和平体系,没有研究不同知识、文化、制度的国家如何构建永久和平体系。于是他马上想到了“天下”这一概念。“天下主义”刚提出时,在国际上反响不大,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理论,认为中国学者主张用传统的天下体系来取代现有的国际体系。这是一种误解。
人类所有的问题是从哪来的?为什么人类制造冲突和战争?这些问题的起源是可能性(possibility)的发明。自然界没有可能性,只有人类社会有。因为有了可能性就有了选择,而有了选择,就产生了冲突乃至战争,因为一个人的选择可能其他人不同意。在他人不同意的背景下,人类需要建立秩序,政治就出现了。
西方对政治的理解是从个体到国家,国家是最高单位,国与国之间是无序的。中国是从家到国到天下,最高单位是天下,也就是世界。从天下的视角看世界,正好可以弥补西方的不足,但西方从个体开始的视角也有其长处。因此,如果中国和西方的选择能结合起来,就能够获得对世界可能秩序的充分描述。
秩序主要解决利益冲突和精神冲突。如果存在一种和平体系的理性方案,能够使一种政治秩序的吸引力能够趋近最大值,这样的理性方案,至少要有以下几个要求。第一,这个和平体系,必须能够保证每一个国家在其中都能够得到好处,国家才会加入该体系,并且国家加入该体系能够获得的好处,必须大于它在体系外能得到的好处。第二,这个体系的系统必须具有鲁棒性(robustness)。只要一个理论能够应对最坏的可能性,在最坏的可能性之下,仍然能够演化出大家都能够生存,能够合作的均衡,这一理论就足够。政治秩序作为一个系统必须是封闭的,同时又是内无穷的。第三,这个系统内是允许互相矛盾的。矛盾既不能消除,又不能激化,对内部矛盾的处理,只能是一个动态的均衡解。
按照以上逻辑推导,天下理论无非是三个原则。第一个是世界的内部化,即把一切都纳入一个系统,消除负面的外部性。第二个是关系理性,即互相伤害的最小化,要优先于排他利益的最大化。第三个是孔子改善,即任何人的改善当且仅当每一个人也有改善。
肖河博士在讲课中从写作经历、论文选题和论文写作等几个方面与学生们分享个人体会。他认为,论文选题大概有三个要素,即论文的主题、类型和立意。选题策略包括集中化的写作和多元化的写作。集中化的题目是在一个主题上进行连续的产出,尽可能减少在其他新领域的拓展。其好处是前期积累能够在下一篇文章中应用,坏处是在舒适区内写作,有可能无法产生新观点,进而不可持续。多元化写作优点是,经常会有新的知识来源以刺激写作,但是它同时带来较高的时间成本。选题策略还包括选择既有研究少,还是既有研究多的领域。选择冷门的研究领域,优点是让作者更有识别度,缺点是有可能研究价值不大,或者研究价值可能很大,但是难度也很大。选择热门的研究领域,虽然竞争非常激烈,但可能研究本身也比较成熟,学术价值比较大。
在论文类型方面,肖河认为论文可以分为叙事型论文和理论型两类。叙事型论文可以通过理论化以更为充分地利用,长篇理论型论文则能显著增强写作能力。不过,并非所有文章都要写成理论型文章,叙事性文章不是毫无价值的,很多时候其创新性可能并不低。青年研究人员要注意在立意上下功夫。新材料是在写作者的研究领域中,之前没有被充分利用但已经存在的材料。新方法是引入其他学科的方法。相比新材料和新方法,新观点更是关键。不必将写作限制在某一种文体或题材中,其他类型的写作,是有利于论文写作的。
在论文写作方面,他分享了个人经验。首先,确定写作主题和创新点,撰写初步大纲。第二步,集中文献阅读。定时定量地阅读英文和中文文献,记录系统笔记,不断完善大纲。第三步,动笔写作。定时定量地写作论文。第四步,带着目的快速补充文献阅读。最后,一体化修改。他建议务必要锤炼文字,这不仅能让表达更清晰,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还能增强自身的逻辑能力。表达上的混乱往往源自逻辑上的模糊。一篇论文总能改得更好,要尽可能地利用审稿意见提供的机会。总结来说,就是树立工程意识,分解写作步骤,规划详尽的工程量和工期,坚持按计划推进,构建写作的正反馈机制。
徐进研究员首先从审稿者的角度与学员们分享了学术论文的相关经验,尔后介绍了论文写作的一些规范。《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的理论性要求比较高,一般刊发研究性的文章,包括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框架、实证、结论五个部分。他重点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和“文献回顾”两部分。
科学的本质就是方法。科学方法的特征在于可实证、可证伪、可重复检验。研究是获取和证实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探讨。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是不同的。在核心目标方面,政策研究的核心目标要追求国家利益,理论研究要探求规律。在分析原则方面,政策研究要符合国家利益,理论研究则是普遍接受。在效力标准方面,政策研究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知识贡献。在方法偏好上,政策研究是简单可靠,理论研究则是严谨创新。另外,做研究与写评论不同。在关注重点上,前者是积累知识、解决问题,后者则是发表看法。两者的过程要求也不同,做研究要求可信可靠,写评论不必展现过程。理论研究对政策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即提供基本原理,提出合理对策以及了解研究对象。政策实践也能够指导理论研究,即激发研究问题,提供经验案例,明晰逻辑机制。
他介绍了论文的三种类型:来龙去脉型、总结梳理型和困惑解释型。来龙去脉型论文最大问题在于核心问题不够明确。总结梳理性论文的贡献存在争论,难以锻炼实证能力。困惑解释型论文锻炼实证能力。这三种类型可以容纳在一篇论文中,即抓住来龙去脉熟悉事实,总结梳理寻找前沿问题,研究论文选择困惑解释。
问题的提出非常重要,这是写成一篇好论文的关键环节。文献回顾的重要性在于考察作者对研究问题的了解程度,实际上就是回顾现有研究在相关问题上达到的前沿程度。在研究问题方面,他介绍了研究问题的含义,选择问题的标准和研究问题的来源等三方面。研究问题就是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的思维困惑,即要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选择问题的标准包括,没答案,有意义和能回答。没答案的一种情况是尚未回答,第二种是答案有缺陷。能回答则受到客观和主观限制。例如,许多问题超出人类现有知识水平;研究条件制约;研究能力不够;研究经费不足。研究问题的来源包括听来的、读来的和做来的问题。听来问题包括听课、听工作汇报;读来问题包括读工作材料和报刊;做来问题则来自实际工作经验。
他介绍了文献回顾的含义、如何选择文献、文献批判的基本原则和文献回顾的写作。文献回顾是指系统地寻找、识别、分析相关研究性文献的过程。文献要选择与研究问题直接相关的文献、相关的权威文献和最新文献。文献批判的基本原则是,肯定贡献的基础上指出不足,特别是政策适用性,清晰准确表达文献的观点逻辑。他还介绍了文献回顾的结构安排和常见误区。
最后,他挑选了十余篇学员递交的学术论文,从题目拟定、摘要写作、文献回顾等方面为学员们进行了点评。
庞珣教授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拒稿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学术写作。由于投稿期刊的版面不够、投稿论文与期刊的风格不匹配等原因,被拒稿是控制不了的,最容易控制的是把文章尽量写好。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难度。
接下来,她从论文写作的整个流程为学员们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在论文的定位上,研究者应想清楚研究的价值究竟在哪里?研究能够以小见大什么?研究的真正关怀是什么?接下来,研究者应定位论文的研究类型,论文包括描述性研究、测量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等,一个研究可能会涉及到多个研究类型,但主要类型定位只能有一个。在文章题目方面,庞老师认为,题目对文章的发表和研究者简历观感很重要。好的文章题目要突出研究主题、文章亮点和学术性,尽量简洁平实。摘要是文章将被阅读得最多的部分,其风格应该是言简意赅,内容上包括研究重要性、研究任务、研究手段、研究发现、发现的意义,在字数上应尽量充分使用期刊所允许的长度。
引言的功能是正式把文章介绍给读者。其写作目的在于吸引读者看完全文,功能为奠定文章的“格调”、给读者一个好的印象以及阅读的预期。引言是论文中最需要语言打磨的部分,它的内容包括研究意义、研究问题、主要论点、如何从逻辑上和实证上得到这一论点(研究手段)、研究发现、发现的意义。文献回顾要充分写出研究的创新性。写作文献回顾应紧紧围绕本文的研究任务对文献进行组织和评述,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本研究的可靠性以及贡献与价值。要避免把文献回顾写成读书报告、学术编年史或纪传体学术史。可以多读优秀文章中的文献回顾的写法,加以揣摩和练习。
对于如何写作论点,她认为逻辑是写作论点的灵魂。一篇论文只能有一个核心论点,如何得出论点是陈述论点时的重点。理论的逻辑图作为帮助自己思考、理清思路很有帮助,不一定要出现在文章里。如果出现在文章里,一定要最大化简洁。实证部分的写作不需要特别多的“设计感”。定量研究的实证部分几乎是程式化的资料、方法、分析过程和结果报告。定性研究的写作中需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选择标准是案例研究必须而重要的论证、对案例的叙述和比较要围绕论点进行、对案例的背景交代要简略、注重分析而非介绍、注重资料使用的可靠性。结论的作用在于总结、扩展性讨论以及指出研究的缺陷和未来改进方向,不宜花费太多工夫写结论。但结论不可草草了事,虎头蛇尾的观感不好,另外,结论部分回应引言部分,可以“拔高”研究。写作中最大的技巧是修改,尤其要珍惜期刊评审人的意见。投出去的文章一定要已经尽可能打磨好、格式规范、排版漂亮、注释完整、尽量不要有错字。
冯维江研究员首先向学员们作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述。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等学习资料对相关概念有比较权威的界定和解释。中国现在面临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负外部性、以及保护发展成果等。只从发展的维度难以或无法解决,因此需要引入安全的维度。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鲜明特征在于“总体”二字,揭示了国家安全含义的全面性,突出了国家安全布局的系统性,强调了国家安全效果的可持续性。作为认识论的“总体”是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三位一体。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我国的国体政体决定了党、人民和国家是一个共同体,必须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作为方法论的“总体”是科学统筹。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防范和处置风险;统筹国家安全的维护与塑造。
对于国家安全的基本理论框架,冯维江研究员从国际关系学谱系和经济学谱系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他就安全基本概念、相对安全与绝对安全、有意安全和无意安全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了七个命题。
命题一:绝对安全无法实现。
命题二:为趋近绝对安全而不断增加安全投入,最终将陷入安全困境。
命题三:封闭条件下,国家实现相对安全的努力应当止于均衡安全。
命题四:开放条件下,霸权国可能生产出超过均衡安全的安全能力,并倾向选择发展成果产出效率相对较高、而非安全能力产出效率相对较高的国家来作为保护或者掠夺的对象。
命题五:遵循不同技术路线分类处理有意安全威胁和无意安全威胁,比将两类威胁混合在一起处理,能达到更高的安全水平。
命题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是实现“大禹改进”,让来自其他行为体的有意安全威胁能力转变为防控共同的无意安全威胁的能力,此时命运共同体之中达到的均衡安全产出水平,高于各国分别实现均衡安全的产出水平之和。
命题七:合理配置安全能力冗余和加强国家系统安全投入,是应对不确定安全威胁的重要方式。
最后,他总结道,维护安全需要把握以下重要问题:党对安全的全面领导、统筹发展与安全、预防为主与底线思维、倒逼与主动权以及有效维护与主动塑造。
薛力研究员向学员们介绍了时事评论文章的写作和投稿的若干核心问题。他还强调,写时事评论固然是在展示观点,但还是要多讲事实与道理,少用价值判断。
他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时评文章的六种写作模式,并仔细分析了每种写作方式的优点和不足。他还从标题、结尾、文章长度和投稿技巧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最后对学员提交的时事评论文章进行了点评。
FT中文网公共政策主编刘波向学员们介绍了FT中文网的市场定位和选稿用稿要求。面对学员的积极踊跃提问,两个人予以耐心的解答。
(初稿:中国社科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席寒婷;修改:中国社科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薛力;各位主讲人审核了本文与其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