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形势下如何扩展人民币国际使用空间
2023-05-29 10:05:00

本文发表于《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3期

新形势下如何扩展人民币国际使用空间

高海红

  人民币国际化能否行稳致远,取决于中国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能否提供具有高度流动性、产品足够丰富的金融市场、能否加快和扩大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能否提供透明和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良好的产权保护制度和友善的营商环境等。金融开放已经成为近几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是中国金融体系由于香港离岸金融而实际上更开放。然而,地缘政治风险正通过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加速改变原有的经济逻辑。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尽管进一步加速了国际货币多元化的进程,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应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加以推进,防止出现人民币国际化演变为集团化的可能前景。完全由政治决定的货币集团化,既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也不利于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我们长期以来关注一些结构性变化,特别是由于美元主导的惯性以及多种经济和金融的因素,一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对该国货币国际地位变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性的因素。然而近年以来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地缘政治风险正通过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加速改变原有的经济逻辑。这要求在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时,需要顺应新形势,判断大趋势,关注重点领域和货币职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首先,地缘政治风险加大进一步加速了国际货币多元化的进程。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市场主体分散投资风险的意愿,有更多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调整主权财富基金全球配置;在微观主体层面,企业在计价货币和支付渠道等方面权衡利弊,寻找新的可能性,金融机构根据新需求不断开拓市场、挖掘新的服务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无疑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大趋势下为全球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目前,人民币是全球第五大外汇储备货币、第四大贸易和金融支付货币、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就,得益于扎实的市场基础、较强的国际合作意愿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同时也要客观看到,从相对比重来看,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这两大货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其次,与中国在全球贸易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比,人民币的支付货币职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1.6%,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然而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的比重仍然较低。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 (SWIFT)公布的2023年1月数据,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只占1.91%,而美元占比高达40.12%,欧元也占37.88%。贸易和价值链关系密切的国家对本币计价有自然的需求。目前,美元仍是最主要的贸易计价货币,这一地位独立于美国的贸易影响力。然而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价值链中,材料加工品的出口商很愿意使用材料加工品进口国的货币进行贸易计价;价值链终端市场的货币也容易被用作贸易计价货币。这表明本币使用在复杂的全球价值链中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从区域看,东盟是人民币使用最具有真实需求的区域。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区域产业链的中心位置,有助于人民币贸易和投资计价功能的发挥。同时,借助区域合作的制度性安排,比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清迈倡议多边机制(CMIM),也可提升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本币使用。本币区域使用的提升又反过来会进一步推动区域贸易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

  再次,需要关注人民币的投资属性,尤其是吸引主权财富基金。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间,人民币等非传统货币作为各国持有外汇储备的吸引力上升,这与储备管理、市场流动性和相对收益等因素有关。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的上升与一些国家对储备资产管理更加侧重盈利性的目的有关。众所周知,储备资产管理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大原则。流动性和安全性方面,美元相对人民币有较大优势,而人民币在提供盈利性方面更有优势。这对人民币而言是一件好事情,值得进一步跟踪研究。

  最后,要防止货币的集团化。完全由政治决定的货币集团化,既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也不利于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货币集团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包括殖民地、政治认同、局部风险和贸易一体化等。通常来说,对于国际货币体系而言,缺乏经济联系支撑的货币集团的不稳定性要大于稳定性,并且可能带来恶性竞争。这些不稳定性不仅带来效率损失,而且对人民币来说更可能是一个大的破坏,使得人民币失去长远发展的空间。人民币国际化应避免这一最坏情形发生。

  (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