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担当与国际产能合作
2017-10-09 14:01:00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担当与国际产能合作

田 丰

        “一带一路”战略彰显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时代和世界的担当。“一带一路”战略精准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脉、牢牢抓住各国关心的最大公约数、切中要害设置规划和路线图。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类风险和不确定性仍然比较突出,如何直面问题、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这是世界各国的一致关切。“一带一路”地区覆盖总人口约46 亿(超过世界人口60%),GDP 总量达20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1/3)。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有望构筑全球经济贸易新的大循环,成为继大西洋、太平洋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发展空间,更加深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合作进程。

        中国担当的客观基础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具有的举足轻重且还在不断提升、日益广泛的影响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杭州峰会上的系列讲话所指出的,经过长期的建设,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敞开大门搞建设,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积极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互动持续加深。强劲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使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国际形象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显示,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整体形象稳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广受好评,高铁被认为是最突出的科技成就。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强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中国担当的现实华彩是明确务实、标本兼治的中国方案。解决问题靠的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有效的方案。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3个大的发展战略,先后于2014年和2015年发布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以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有关地方和部门也出台了配套规划,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们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存在意愿和需要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产能合作可有两个渠道进行:既可以通过产品输出方式进行产能位移,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产能位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优势产能合作。所谓“优势产能合作”意味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具有深厚的产业、市场以及合作基础。从产业领域看,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性工业大国,诸多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在22 个制造业二位数行业中,有12 个行业的增加值居世界第一位,9 个行业的增加值居世界第二。从市场领域看,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把重振工业作为应对危机的一个重要选项,下力气部署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同时,非洲、西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城镇化水平较低、全球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将迎来城镇化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高潮。从合作领域看,中国正在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旗帜的引领下,坚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等倡议得到周边国家的积极回应并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与东盟、非盟、阿盟和中东欧等建立了良好的往来关系,达成产能合作的共识。展望未来,“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将迅速发展,合作形式、主体、产业和区域将更为多样化。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中国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增强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做好组织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等方面。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的实质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无论是在G20 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还是在G20领导人峰会上致开幕辞和闭幕辞,“合作”“共赢”“共同”都是习近平主席提到的关键词。在这些场合,习近平主席也都谈到了“伙伴精神”。“我们要继续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和协调,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伙伴精神,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习近平主席的话语,为峰会取得丰硕成果定下基调。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在于,政治上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安全上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经济上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文化上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环境上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愿景实质上是中国“五大发展理念”的扩展版、国际版,是中国处理与他国关系的顶层设计,是中国构建国际秩序的根本引领。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是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全面系统合作。习近平用G20 各方的五大“决心”介绍了杭州峰会达成的共识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决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决心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决心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尤为关键的是,杭州峰会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气候变化和结构性改革等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G20 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和《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共同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G20 历史上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发表声明,一致同意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杭州峰会首次提出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是G20 从侧重短期政策向短中长期政策并重转型的重要表征。“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不是马歇尔计划的更新版,而是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全面系统合作。

        抓住重点行业、扎实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30号)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以铁路为例,我国铁路生产能力位居全球第一。在国内客运和货运市场增长的带动下,我国铁路产业规模发展迅速。以铁路车辆为例,2011 年产量一度超过7 万辆,近几年虽然有所下降但年产量也在4 万量左右,稳居全球第一。受高速铁路系统建设的影响,我国铁路客车产量自2008 年之后增速加快,2014年客车产量是1998 年的2.18 倍,铁路货车车辆在2011 年达到顶峰,受全球经济疲软、大宗货运量下降的影响产量在2011 年之后有所下降,但2014 年产量仍然是1998 年的1.46 倍。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目前我国的铁路产品已经出口到3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 年,我国参与境外铁路建设项目348个,同比增加113 个,累计签订合同金额247 亿美元,同比增长3 倍多,完成营业额76 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机车车辆出口由2001年的不到8000 万美元增长到2014 年的37.4 亿美元,年均增速34.7%,高于同期的全国外贸出口增速16.5 个百分点。2014 年,机车车辆出口同期增长19.3%,也是我国同期外贸出口增速的3 倍。

        铁路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产业,其市场发展或产业增长除受一国的基本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影响外,还要重点考察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所以需要分析东道国相应城镇化率、铁路里程、公路里程等数据。铁路包括路网建设和装备制造两大子行业,高度依赖于东道国的客货运市场需求大小。在铁路网建设方面,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对老旧铁路改造升级、城市轨道交通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中东欧、拉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对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需求比较迫切,非洲地区对普通铁路有较大的需求,以上地区适合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含对外工程承包)和装备出口相结合的方式。在铁路装备制造方面,受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等因素影响较大,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相对容易,适合采取装备出口的合作方式。

        中国铁路产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首先,由于目标国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性,造成对外铁路项目建设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合同签署期间、签署之后和在施工期间,目标国因为政府换届、甚至军事冲突,已经确定或者正在实施的项目被搁浅。例如,泰国高铁项目推进缓慢与政府换届有直接关系。第二,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在境外铁路项目的谈判和建设过程中会收到很制约。例如,中铁铁建公司在中东地区的铁路建设工程进度缓慢,原因之一是中方施工人员对高温、缺水的作业环境非常不适应。第三,中国铁路系统的走出去面临越来严重的知识产权壁垒,发达国家在技术转让中制定了越来越苛刻的知识产权使用范围规定,在很多时候,即便我们已经掌握成套技术和工艺也不能实现出口。第四,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断出现用工纠纷。发达国家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大,经常会影响到工期进度;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产业工人储备,工人的纪律性和技能水平都难以满足要求。最后,“中国威胁论”弥漫于世界各地,别有用心的人和组织无事生非、散布谣言,相比较,我国对外舆论宣传能力和手段存在差距,还不能对中国铁路系统的“走出去”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了务实、高效、精准地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我国应该从增强企业 “走出去”能力、促进境外园区健康发展、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做好组织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等方面制定或完善相关的支持政策。要以企业为主体,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依托地方商会、行业协会等行业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协会+企业+境外园区”合作模式,抱团赴外投资,形成地方优势产能向国外延伸,促进国内外产业互动发展。加强对国外行业领军企业的战略性投资,促进优势产能与行业领先技术的优势结合,积极开拓第三方市场。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承揽国际大型工程项目,挤进工程总承包商之列,带动相关优势产能对外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