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立陶宛错过了最佳发展机遇
2022-08-04 09:10:00

  立陶宛错过了最佳发展机遇

  李燕 阿尔吉达斯·帕列吉斯

  立陶宛自独立后,与中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把立陶宛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国家,积极推动双方合作。近两年,因台湾问题,立陶宛与中国的矛盾突出,不仅影响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令立陶宛企业界蒙受重大损失,也给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带来阴影。立陶宛对华立场的改变,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从中“搅局”。对此,其国内一些政治家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推动政府纠正错误做法。阿尔吉达斯·帕列吉斯(Algirdas Paleckis)就是代表。他1971年出生于瑞士一个外交官家庭,掌握英、俄、德、法等语言,从维尔纽斯大学毕业,获得新闻和国际关系学位,1994年进入立陶宛外交部工作,曾任西欧司司长(2001-2003年),后被选为社会民主党的国会议员,并担任维尔纽斯副市长。社会民主党分裂后,他任立陶宛社会主义人民阵线主席,同时从事调查性新闻工作。他创立了一个新政治派别“正义黎明”,倡导社会正义,主张立陶宛应与所有邻国建立良好外交关系,并呼吁外国军队撤出波罗的海地区。

  立陶宛与中国虽相隔甚远,国力不一,但与中国良好的经贸关系使立陶宛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立陶宛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立场打断了这个进程,其背后机理是“美国的操控”,对此,立陶宛政治家深有体会。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立陶宛带来良好发展机遇

  1991年9月7日,中国与立陶宛建立了外交关系,分别开设了使馆。建交初期,双方就开展全方位合作,尽管进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立陶宛企业家就从中国进口日用品,满足了立陶宛居民的大部分需求。后来,立陶宛工业部门也被中国商品吸引,从中国进口各种产品配件,向中国出口家具、木材、粮食等。后来,经多次协商,立陶宛又获得授权,向中国出口肉类和奶制品。从1995年到2020年,立陶宛对华出口从116万美元增长到3.8亿美元,25年间年均增长率达26%。这个数字对于大国而言微不足道,但对立陶宛这样一个小国来说,堪称“巨大成功”。

  立陶宛拥有波罗的海不冻港克莱佩达港,铁路和公路网比较发达,一直是东西方交通的中转站和重要过境国。克莱佩达港还是中国最大海外工业园——中白工业园的主要进出口海港,是中国商品进入欧洲的枢纽,同时也为立陶宛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中方高度重视与立陶宛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合作,曾提议以控股形式投资克莱佩达港,对港口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提高港口基础设施水平并提升运能。双方就该项目谈判多年,虽进展很慢,但双方企业和合作伙伴很有耐心也十分期待,因为一旦该项目落实,对该港口无疑是“改头换面”的大改造,无论技术水平、经济收益还是就业都将提升到“新量级”。

  立陶宛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发展。2010年在维尔纽斯大学成立了孔子学院,立陶宛居民开始学习中国文化,研究中国的语言、艺术、医学、宗教和哲学等。前往立陶宛旅游的中国游客也在逐年增加。尽管两国菜系不一样,但立陶宛多个城市开设了舒适的中餐馆,当地人越来越喜欢这些中餐馆。

  良好合作令两国受益,尤其是给立陶宛民众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他们相信,搭在“一带一路”这个便车上,与中国稳定的经贸关系一定能把立陶宛带进发达的“现代社会”。

  二、立中友好互利合作“止步于台湾问题”

  自2021年初,立陶宛自由保守党政府决定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立中合作“由热转凉”,该情况不但对中国、对欧盟其他合作伙伴很突然,对立陶宛民众来说也很费解。中国政府多次警告也不能令立陶宛政府“回心转意”,两国关系走向崩溃。2021年8月,中国召回驻立陶宛大使,立陶宛驻华大使也被迫回国,使馆人员全部离开。2021年11月立陶宛政府执意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中国停止了与立陶宛贸易往来,并将“一带一路”中欧合作重要项目中欧班列改道,不再经过立陶宛。立陶宛遭受数百万欧元损失,政府希望欧盟援助,但欧盟始终未提供任何重大帮助,连对维尔纽斯开设所谓“台湾代表处”举双手称快的美国也没有帮助。相反,由于立陶宛政府没有与其他欧盟国家提前协商其台湾问题立场,部分欧洲国家对其“破坏性”感到愤怒,德国主要报纸《南德意志报》(Sueddeutsche Zeitung)明确表示立政府此举十分“愚蠢”。同时,据立陶宛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估算,因“台湾冒险”,立陶宛在几年内将遭受数十亿欧元损失。对于人口不到300万的小国来说,这笔钱“非常可观”,令人“心痛”。更重要的是,立陶宛失去了中国这个繁荣的“全球大市场”。

  在此情况下,立陶宛一些政党和组织开始表达不满。由著名政治家、外交官和记者阿尔吉达斯·帕列吉斯领导的左翼政治派别“正义黎明”呼吁当局,尽快关闭“台湾代表处”或更改名称,及早止损。该组织的主要观点是:立陶宛在1991年建交时已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因此,开设“台湾代表处”必然破坏两国关系。中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领袖”,这样做不仅意味着立陶宛将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民众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还要承受在国际政治中“失信”和被边缘化的后果。

  立陶宛左翼中间派别“绿党和农民党”也表达了类似立场。该组织在议会发出警告,若政府一意孤行,部分外国大公司因担心受牵连,存在退出立陶宛市场的风险。该组织领导人拉穆纳斯·卡尔鲍斯基斯(Ramunas Karbauskis)强调其“最高纲领”:立陶宛必须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以防中国“完全倒向俄罗斯”。

  2022年1月,来自立陶宛几个反对党的14名议员提议,立陶宛政府与欧盟一致,将“台湾代表处”改名为“台北代表处”,但政府置若罔闻。实际上,瑙塞达(Gitanas Nauseda)总统对局势发展始终忧虑。根据他的说法,外交部准备开设代表处时,并没有与总统讨论具体名称,这是一个错误。遵照宪法,总统有外交决策权,但政府却继续我行我素。目前,立中关系“崩溃”的后果还在发酵,尽管有俄乌冲突暂时“对冲”了其影响,但基本事实没改变,这种不正常状况必须扭转。

  三、谁在不遗余力地干扰立中友好关系?

  立中关系恶化,最高兴的是美国。对华盛顿来说,一切都“顺理成章”,且符合其套路:利用立陶宛来伤害中国,同时破坏中欧关系。由于立陶宛是欧盟成员国,因此打“台湾牌”正可利用立陶宛来推动欧盟反华。还在2020年,美国就与立陶宛政府多次公开讨论,美国将如何“遏制”中国发展并推进“东南亚地区民主化”问题,立陶宛当局用此举积极回应。

  立陶宛亲美有传统。与一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及东欧国家一样,自独立第一天起,立陶宛就成了美国的“忠实盟友”,政权亲西方色彩明显。实际上,二战后期,一批为德国法西斯服务的立陶宛人逃到了美国,苏联解体前后又返回立陶宛。独立30年来,立陶宛换了几届政府,无论是社会民主党还是保守党执政,都宣称“忠诚于与华盛顿的友谊”。2004年立陶宛加入欧盟后,美国影响也没降低。在某种意义上说,因完全受制于美国,立陶宛政府甚至可以采取背离欧盟的政策,即便需要确保整个欧洲安全利益时也是如此,因为立陶宛同时还是北约成员国。立陶宛对华政策也受到美国左右。近年来,一旦立中关系有所进步,其领导人马上就会接到美国“新指令”。美国破坏立中合作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2013年,立陶宛肉类和乳制品向中国出口刚刚取得一定进展,时任总统达莉亚·格里包斯凯特(Dalia Grybauskaite)得到“指令”,“突然”邀请达赖喇嘛来访,并亲自与其会见。结果立陶宛向中国出口产品计划被取消,明明收益很大的出口计划却导致企业利益严重受损;2018年,受控于美国的立陶宛安全部门正告立陶宛企业家,中国投资对立陶宛的安全有威胁,“不用解释为什么”;2019年,立陶宛安全部门干脆把中国列为“整体威胁”,甚至连孔子学院也被说成是“中国情报部门的工具”;2021年初,立陶宛政府“不待”华盛顿提示,禁止在立陶宛机场使用中国安检设备,理由也是“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2021年5月,立陶宛宣布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制“17+1”,时任外交部长加布里埃尔·兰茨贝吉斯(Gabrielius Ladsbergis)宣称“不会再有‘17+1’了,因为立陶宛已退出。”其给出的理由,是该模式“破坏了欧洲团结”。

  立陶宛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谈判取得进展时,美国尤其着急。美方通过各种渠道发声,称如果立中项目得以实施,有可能在发生危机时对北约行动形成制约。2019年,该问题就在北约会议上被讨论。根据一位北约官员的说法,如果外国获得立陶宛港口、铁路和机场所有权,北约在欧洲调动军事力量的能力势必被削弱。在此压力下,立陶宛当局立即转向,否决了中国投资克莱佩达港的项目,时任立陶宛国防部长雷蒙达斯·卡罗布利斯(Raimundas Karoblis)宣称:“我们不能允许中国控制克莱佩达港,不会给中国控股权”。由此,在美国和北约压力下,立陶宛放弃了可以确保其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绝佳历史机遇。

  此外,美国还认为,遏制中俄发展并压制其影响力提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欧洲大陆的局部战争,因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必须以和平为条件。因此,北约东扩以及在乌克兰发生的冲突,不仅针对俄罗斯,也指向中国,但对乌克兰、对欧洲利益带来的损害也毋庸置疑,在这方面,美国装聋作哑。

  作为美国对欧洲政策的“棋子”和北约成员国,立陶宛失去了绝佳的经济增长机遇。这首先是指作为欧亚大陆和欧洲--大西洋之间过境走廊的作用;其次,立陶宛“自愿拒绝”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过境,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制“17+1”,因台湾问题与中国“断交”,正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进。这一切都意味着立陶宛政府“正在锯断自己坐着的椅子腿”。而除了欧盟结构性基金补贴外,立陶宛经济主要依赖过境收入,由此,其困难将是长期的。

  眼下,通过立陶宛自身努力改善立中关系,几乎已无可能。只有在美国和北约的霸权地位受到削弱的条件下,在他们发动的全球冲突中自己承受损失时,才有可能。

  (本文发表于《环球财经》杂志2022年第5期。作者:李燕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阿尔吉达斯·帕列吉斯系立陶宛政治活动家,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