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健康丝路 抗疫之路
2021-02-09 10:51:00

本文发表于《丝路瞭望》2021年第1期

  健康丝路 抗疫之路

  彭博

  新冠肺炎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卫生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其中,“健康丝绸之路”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

  一、建设健康中国,发挥示范作用

  建设“健康丝绸之路”,植根于中国政府对社会发展与全民健康的深刻理解与有力践行,集中表现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与实践。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根据《纲要》,“健康中国”战略遵循“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四大主要原则,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并提出到2030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以及促进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等。

  为强化覆盖全面的公共卫生服务,《纲要》将传染病防控作为优先重点领域,提出包括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建立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监测预警,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要措施。此次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健康中国”战略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自“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从2015年的801万增长到2019年的1010万,这为全国性抗疫斗争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基础。正是全国各地医疗救援团队的迅速驰援和大批医疗物资的紧急调运,极大地缓解了疫情暴发初期武汉及周边城市的压力,有效落实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的救治策略,实现了情况的根本逆转。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国内复产复工的有序推进,抗疫主要指导思想转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面对国外疫情逐渐恶化的趋势,《纲要》中有关防范输入性传染病等措施,为我国在各入境口岸迅速有效地构筑起保卫国门的重要防线提供了政策性基础与机制性保障。各地严格执行“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应对措施,不仅有效减少了重症病例的数量,而且以最快速度和最大限度阻断了病毒的传播渠道,防止疫情风险外溢扩散。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包括日本《朝日新闻》、法新社、英国《独立报》、埃及《祖国新闻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外国媒体对此次表彰大会和中国取得的重大抗疫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报道,充分体现了“健康中国”建设与中国成功抗疫产生的示范效应。

  二、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助力沿线国家抗疫

  疫情期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切实的抗疫物资援助,分享抗疫经验,以及构建防控疫情合作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建“健康丝绸之路”是对“健康中国”经验与理念在国际层面的延伸与践行,为全球合作抗疫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动力。

  为沿线国家抗击疫情提供必需的物资援助。国内疫情暴发初期,在中国重点疫区与城市面临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慷慨援助。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平息与国外疫情愈发严重,中国以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为指引,凭借国内复产复工后形成的强劲生产能力,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切实必需的抗疫援助物资。意大利是欧洲国家中最早暴发严重疫情的国家,中国政府和多个地方向意大利提供了医疗物资援助,中国丝路基金也向意大利民事保护局和伦巴第地区政府捐赠口罩和检测试剂。从3月到9月的半年时间里,中国总计出口超过1500亿只口罩、14亿件防护服、20余万台呼吸机,以及数量可观的护目镜、检测试剂盒和红外测温仪等,为沿线国家抗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沿线国家分享可供借鉴的抗疫理念与经验。作为抗疫成功的典范,中国的防控理念与经验得到了包括世卫组织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多次称赞中国抗击疫情的出色表现,表示“中国的抗疫措施经过了实践证明,取得了成效,其他国家应该借鉴中国的经验”。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合作框架下,中国向30多个国家派遣医疗专家组,召开上百场疫情防控跨国视频会议,以多种方式向沿线国家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国的防控经验,沟通疫情信息,开展合作交流,为当地专家和普通民众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咨询。此外,中国开设向所有国家开放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除了向全球公开发布8版诊疗方案、7版防控方案之外,还提供了知名专家经验分享的实况录像和培训视频,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普内容等。

  同沿线国家与国际组织共建助力抗疫的合作机制。在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同样强调开展机制化抗疫合作。2020年3月,“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BRBR)发布《支持中国等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倡议》,呼吁“一带一路”金融机构助力全球抗击疫情。关注疫情发展并积极贡献金融力量,捐赠善款和抗疫物资,并出台融资和服务便利措施。同月,“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秘书处向全球成员单位发出《共筑抗疫防线 共建健康思路》公开信,倡议联盟成员在这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中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报道准确可靠的抗疫信息和共同打击谣言与虚假信息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年11月,“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暨第三届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论坛倡议继续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完善和深化中国—东盟疾病防控长效合作新机制,强化中国与东盟各国联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合作。

  三、提供卫生公共产品,塑造有利外部环境

  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国将建设“健康丝绸之路”作为未来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为全球抗疫合作提供在关键治理领域的全球与区域公共产品,以实际行动驳斥流言谣言,塑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中国坚持世卫组织的领导作用,为全球抗疫合作夯实政治基础。2017年5月,中国与世卫组织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双方将加强合作,以全面提升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为主线,以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创新合作模式,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本着公开、透明、科学、负责的态度,最早向世界报告疫情,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关键信息,并向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提供资金援助。中国上述举措对美国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单边行动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衡,有助于各国在抗击疫情问题上相向而行。

  其次,中国聚焦发展数字健康新基建,为全球抗疫合作提供技术支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面冲击,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新基建”在防控疫情与复工复产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大力推动“新基建”建设成为中国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的战略抓手。推进信息技术、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产品,既可以提升全球抗疫合作的科技含量,也符合“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健康新基建的建设不仅加快了远程医疗咨询服务、远程药剂服务、健康保险和医疗创新技术的应用,而且促进了电子商务、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等多种新兴经济业态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流行背景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全球抗疫三者之间的平衡。

  再次,中国积极研发与分享新冠疫苗,为全球抗疫合作强化安全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中国便积极着手研发新冠疫苗,通过包括全病毒疫苗、核酸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等多种研发路径开展研发工作。2020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致辞中提到,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2020年10月8日,中国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签署协议,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这是中国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履行自身承诺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举措。中国在疫苗研发与分享上的积极作为,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和全球抗疫合作打造了坚固的安全之盾。

  最后,中国大力健全全球医疗供应链,为全球抗疫合作增添续航动能。作为基础防护设备与特定药物的最大供应方,中国未来将进一步在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与出口方面取得更大进展。鉴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制造能力,中国正加大对提升这些国家基础卫生设备生产能力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已有工业园区的投资,这将使中国成为地区乃至全球医疗供应链中的重要因素。